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,守护好儿童健康就是守护好全民健康的基础。日前,国家卫健委就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。当前,我国儿童健康还存在哪些问题?下一步怎样精准发力?与会者进行了详细解答。
(相关资料图)
在“生命起点”把好关
生育健康的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期盼,加强出生缺陷防控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。
“近年来,国家卫健委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,特别是推进出生缺陷防治服务的均等化,取得了积极进展。”国家卫健委妇幼健康司司长宋莉介绍,针对神经管缺陷,通过在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,针对南方地区高发的地中海贫血,通过加强婚前保健、产前筛查和诊断等措施,重大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明显下降。
宋莉介绍,中国积极推进预防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策略。一级预防需要把好婚前、孕前关口,通过婚前保健、健康教育、孕前健康检查、增补叶酸等服务,让出生缺陷不发生;二级预防通过提供全方位孕产期保健服务,加强产前筛查、产前诊断和干预,进一步减少严重致死致畸出生缺陷;三级预防需要把好出生后关口,尽早对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,对出生缺陷要早发现、早干预、早康复,尽可能减少出生缺陷导致的死亡和先天残疾。
目前,国家卫健委从3个方面持续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。
一是加强制度设计。推动实施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,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,特别是涵盖从婚前到孕前、到孕期、到新生儿和儿童各个阶段更加完善的出生缺陷防治链条,推动出生缺陷防治服务更普惠、公平和可及。
二是聚焦重点疾病的防治,力争取得新进展。目前在出生缺陷的发病种类当中,高发第一位的还是先天性心脏病。所以,进一步将关口前移,特别是在胎儿期要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,对高发先天性心脏病,将着力从胎儿期就开始进行产前产后一体化的管理和多学科的协作。
三是强化科技支撑,特别是通过人工智能、远程医疗等新技术,助力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基层,进一步提升出生缺陷防治服务能力,惠及更广大的家庭。
关爱生命早期1000天
今年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,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,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。提高婴幼儿养育人的养育照护知识和技能,对婴幼儿健康成长、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。
“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,特别是生命早期1000天为人一生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。”宋莉表示,在婴幼儿时期进行科学的养育照护可以促进儿童的早期发展,也是推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。对婴幼儿进行良好的养育照护和科学的健康管理,是国家卫健委当前在着力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。
近年来,国家卫健委指导各地扎实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—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,对儿童开展包括体格检查、生长发育监测、疾病防治、预防伤害等方面的健康指导。
去年,国家卫健委印发《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》,提出了8个方面的健康养育理念,包括强调家庭养育人要重视婴幼儿早期全面发展、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。作为家庭养育人,要给予儿童恰当、积极的回应性照护,培养儿童自主和自我调节能力、注重亲子陪伴和交流玩耍等。指南专门提出6个方面的咨询指导要点,包括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监测、营养与喂养、交流与玩耍、生活照护指导、伤害预防、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控及照护等。
宋莉表示,下一步将继续加强《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》的推广应用,强化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对儿童养育人的科学指导,提高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的能力和水平。
加强儿童慢病“筛防控”
“小眼镜、小胖墩”问题一直广受关注,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、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介绍,现在儿童的近视、肥胖、龋齿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慢病。
“儿童肥胖如果不及时发现干预,在儿童期就会引发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尿酸、脂肪肝等一系列疾病,男孩的第二性征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。儿童的近视、肥胖、龋齿已经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,如果不及时调整,它将形成‘儿童期成人病’,到了成人期就形成慢病。”倪鑫说,在这方面,我国高度重视,尤其是对于儿童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,国家卫健委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防控,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给予重视:
第一方面,加大科普宣传。积极推动健康中国建设,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,举行慢性病的科普宣传,让孩子、家长参与进来。
第二方面,要做到早筛。早筛从学校来讲,对孩子视力、龋齿等要有定期的检查,要给家长培养这样的意识;从医疗机构来讲,孩子的健康体检要有统一的标准,家长有意识随时与社区机构取得联动而达到慢病的早筛。
第三方面,全社会参与。儿童的慢病不是单单一个机构的问题,包括卫生、教育、社会、企业共同联动起来,多部门高度重视,给每一个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、饮食环境,培养健康习惯。
倪鑫表示,上述3个方面对于儿童慢病整体的“筛、防、控”起到非常大的作用,有助于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。
语迟多半不是贵人
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。有研究表明,近30年我国儿童抑郁发生率逐年上升,儿童自闭症相关话题也受到关注。倪鑫表示,希望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,真正为孩子提供健康的环境。
“儿童的心理健康涉及儿童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的养成,对儿童发育会产生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影响。”倪鑫说,中国高度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,已经将其纳入健康中国行动统筹推进,以抑郁症、孤独症为重点探索防治适宜技术和干预模式。国家卫健委2022年正式发布了《0—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》,提升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特别是孤独症的诊断、干预服务能力。
“完善我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,加强早期干预,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。”倪鑫介绍,一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,二是加强网络建设,推动儿童心理卫生健康体系建设,推动从家庭、学校到医疗机构的联动。
“要树立每一个家长是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。”倪鑫建议,首先,对家长普及儿童的心理卫生知识,提高家长识别儿童心理卫生的能力。例如,“语迟多半不是贵人,可能是发育迟缓”,“网络成瘾的背后可能不是叛逆,可能是孩子的抑郁”,这些话都会给家长很好的提醒。同时,青春期孩子不上学可能不是因为学习压力大,而可能是人际关系。
“对于有心理疾病的儿童来说,家庭是最重要的。”倪鑫说,一个家庭的温暖、和谐,对于孩子的心理疾病预防起到关键的作用,因此家长要做到三个“一定”:一定要定期接受专业人士的培训与指导,学习和掌握儿童心理卫生相关知识和干预技能;一定要保持家庭氛围的和谐、家长情绪的稳定从容,给孩子一个温暖、安全的家庭感觉;一定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,家长要听、要学,要在孩子表达情绪以后去接纳,而不是孩子有一点情绪变化后,就发生语言或者肢体上的冲突。做到这“三个一定”,就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早期发现、有效干预。
关键词: